2007年8月9日,微展厅江淮大戏院主体建筑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淮大戏院一楼大厅内的江淮老照片
最近,有不少细心市民发现,大戏之前因修缮而蒙上“面纱”的院年江淮大戏院近来焕然一新——主体建筑外立面已完成十多年来首次维修,内部修缮恢复正全力推进。内或记录了大戏院众多历史性一刻的开放“微展厅”也将力争明年元旦前恢复对市民开放。
●现状
主体结构外立面
十多年来首次大型修葺
从淮河路步行街走向老市府广场,微展厅短短百米距离是江淮合肥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而外形系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戏江淮大戏院在周边现代化建筑映衬下显得尤为突出:南边外立面灰色墙体,安徽首任省委书记曾希圣题写的院年“江淮大戏院”烫金大字、巍峨的内或双层屋檐以及五扇红漆玻璃门、金黄色琉璃瓦等,开放在阳光的微展厅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
“最近,江淮我们结束了与某演艺集团长达十多年的大戏合作,正式收回了经营管理权,按照计划对大戏院进行全面修缮。”江淮大戏院办公室副主任陈浩告诉记者,作为整体修缮计划的一部分,一期工程从今年6月份开始动工,即对大戏院主体建筑整体外立面维修,还包含门厅琉璃瓦屋面、休息区檐口装饰板、外楼梯及落水管维修。
考虑到大戏院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北立面墙不宜大面积铲除重做,只能采用清洗、修补等方式解决墙面污染问题,“这么做,既不伤害到建筑本身,又能让这座历史感厚重的文化建筑重新焕发青春。”在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一直被脚手架等遮挡的江淮大戏院于9月逐渐露出了原有的“芳容”。
●影响
安徽首座具有
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型剧院
据《合肥市志》记载,江淮大戏院于1953年破土动工,1954年12月26日建成使用。这是合肥解放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安徽省第一座具有民族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型剧院。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江淮大戏院除了完成一期主体建筑外立面装修工程外,其内部也将进行恢复改造。
穿过西侧通道一边门后,记者来到了江淮大戏院观众大厅。演出大厅约800多平方米,可容纳600多名观众。大厅四周赤柱悬挂着宫灯,内装饰以立体藻景浮雕为主,屋顶用仿明代黄绿两色琉璃瓦盖成,厅内梁柱用古典宫殿图案浮雕装饰,配以宫灯、壁灯。天棚每个方块,均以彩色霓虹灯透光。
尽管目前大厅地板已经拆除,但大厅结构仍在,整个剧院内貌仍旧华美、端庄。
●辉煌
严凤英每出戏首场演出
必选江淮大戏院
江淮大戏院在安徽人民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曾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安徽省标志性文化名片,吸引了全国著名艺术家来此一展风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大使等多人都曾在此观看过演出。江淮大戏院自开业到1982年底,除接待本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外,还接待过全国各省、市及中央直属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国外70多个艺术代表团演出。
陈浩告诉记者,当年,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每一出戏的首场演出必定选在江淮大戏院,然后向全国推演,“当年要是能在这里看场演出,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除了梅兰芳、荀慧生、严凤英这些知名艺术家来此演出,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都是安徽省不少重要会议的首选会场。
●期待
“微展厅”或于明年元旦前
与市民见面
那么,合肥市民何时能再次走进江淮大戏院?“大戏院一期外立面装修已于9月结束,下一步将进行内部施工改造,具体对外开放时间将在后续进行对外公布,请关心爱护我们大戏院的市民们耐心等待。”江淮大戏院负责人柏松表示。
由于场地面积及设施条件限制,江淮大戏院已不再具备承担重大会务功能。2007年,江淮大戏院主体建筑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松透露,“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在改造修缮的同时,江淮大戏院将积极拓展工作转型思路,谋求向新业态形式拓展,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为了让更多的热心市民了解、探知江淮大戏院,目前相关单位正加紧大戏院“微展厅”的建设进度,“最快明年元旦前,承载记录江淮大戏院历史时刻的全新‘微展厅’将与大家见面。”柏松表示。(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峰/文 袁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