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僵尸电影排行榜 豆瓣网首页

太和桑营西淝河畔琴书扬

来源:僵尸电影排行榜 豆瓣 时间:2025-05-29 03:51:54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史浩然 黄浩/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太和县桑营镇,太和阜阳市辖内最北端,桑营105国道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西淝西淝河作为阜阳、河畔亳州两市的琴书界河缓缓流过。秋分时节,太和记者到唐孤堆前探访桑营地名的桑营由来,到文化站听一场寄托乡愁的西淝琴书,逛一逛皖北四合院建筑群,河畔体验百姓人家的琴书日常生活,感受当地质朴无华的太和风土人情。

  一家三姓桑唐营

  从阜阳市区沿105国道一路向北,桑营近一个半小时车程就到了太和县桑营镇。西淝这里北邻河南省郸城县,河畔东北与亳州市谯城区淝河镇一桥之隔,琴书是一个“一脚跨两省,鸡鸣听三县”的偏远乡镇。

  在桑营镇西约4公里的桑营村唐老庄,有一座唐孤堆,传说为“宋王悬棺墓”。这里东临黑茨河支流古迹河,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文物普查时曾采集到绳纹灰陶片。2011年11月,唐孤堆被列入太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晴空万里,秋风送爽。记者来到这里时,年过八旬的唐洪文、唐洪志堂兄弟俩已在唐孤堆南侧等候多时。

  “桑营以前叫桑唐营,有桑、唐两个大姓。其实,这里的桑、唐、王三个姓都是一家的,解放前不能通婚。”今年85岁的唐洪志是桑营中学的退休教师,聊起过往的历史,眼睛炯炯有神。

  据唐洪志介绍,明洪武初年,他们祖先从山东枣连庄迁居桑营,按照当时的规矩,一世祖唐彦昭、唐彦明、唐彦初三兄弟不能住在一起。于是,老大改名王彦昭、老二改名桑彦明,“名正言顺”地和老三在唐孤堆南侧住了下来,后来,这个地方就成了唐老庄。

  斗转星移,岁月赓续。唐孤堆周边相继出现了唐新庄、唐瓦门楼、小唐庄,人口约4000人,每年正月十六都在唐孤堆举办庙会。“以前,唐孤堆很大,西边的孤堆坑还有水,听老辈人说村民家里办喜事,还要到这里向大仙奶奶借金碟子银碗。”唐洪志1954年小学毕业时,全校上百名师生在唐孤堆上开大会,只能占一个东北角。1958年稻改,村里在唐孤堆上盖了三间土坯房,人住在里边看庄稼,方圆5里地都看得清清楚楚。

  琴书悠扬寄乡愁

  “杨柳依依碧波汉,慢悠悠飘过一舟船……”傍晚时分,桑营镇文化站响起了琴书的悠扬唱腔,原来是当地民间艺人在排练节目。这里距离亳州市区37公里,距离太和城区47公里,集镇北头就是谯城区淝河镇集贸市场,群众文化生活与附近的亳州、商丘相似,主唱伴唱一唱一和,吐字唱腔都带有浓厚的亳州口音。

  今年67岁的丰含林家住桑营镇丰李村,12岁拜师学艺,是县级非遗洪山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擅长扬琴、二胡、京胡、坠胡,还能伴唱,桑营、洪山两个乡镇的琴书艺人大多是他的学生。只见他架起二郎腿,用自制的软弓演奏京胡,每一段伴奏最后都要发出一连串颗粒状顿音。“师傅教的时候,就说是百鸟朝凤模仿马鹩子叫。这些年在太和演出,都没有跟我重样的。”丰含林说。

  据考证,清朝末年,山东曹州民间艺人南下逃荒,把琴书带到皖北地区。解放前,琴书主要表现历史公案、婚姻爱情题材,代表曲目有《刘公案》《王天宝下苏州》《金钱记》等,听书被当地人称作“伤心人听伤心曲,断肠人恋断肠声”。解放后,琴书创作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反映农村生活变迁的作品成为主流,如《退彩礼》《清廉石》等。

  今年59岁的刘玉爱年轻时经常与丰含林在桑营、洪山一带搭档演出,足迹遍布太和县北部乡镇。他们一起合作了40多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调动现场气氛,诙谐幽默的演出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以前到了农闲,生产队就请我们唱传统大部书,一部书至少要唱三五天,长的要唱半个月。”刘玉爱说,唱琴书是个苦营生,一般人受不了这份罪,能坚持到现在不容易。最近十多年,唱的都是小段子,围绕一个主题编排唱腔唱词,十分钟八分钟讲一个故事,比传统大部书灵活,非常适合舞台演出。

  离开文化站已是傍晚时分,琴书的旋律仍在耳畔回响,往返阜亳两地的车辆在105国道上川流不息。千百年来,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落地生根,孕育出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让人感到几多慰藉,又平添几多乡愁。

  探访农家四合院

  “碧树春滋雨,红花香送风”“励志创家业,尽力展宏图”这种镶嵌在大门两侧的对联,在桑营镇贾李村比较常见。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皖北农村兴起建房热,贾李村安庙自然庄现存的78套砖瓦四合院就是当时的产物。

  这里毗邻105国道,1989年规划的四合院坐北朝南,三间正房、东西厢房,边户大门开在东西,中间户大门开在正南。这个季节,家家户户过道里都摆着用绳索攀成的软床,主要用来乘凉,类似南方家庭的春凳。

  记者到访当天,在太和县城管执法局工作的贾华彬请了半天假,回老家探望父母和两岁半的儿子。“我在这里长大,也是在这里结的婚。那时候,家家户户建的砖瓦房、四合院,是生活富裕的象征,现在看虽然比不上小洋楼,但很适合长辈养老。”2020年,贾华彬作为四级军士长转业到地方,他之前在部队服役16年,两个孩子都是父母在老家帮他照看。坐北朝南的三间瓦房,每次回来他们一家都住在西屋。

  “我们家三间正房、四间厢房,80年代盖的时候花了2000多块钱,包括420块钱手工费。”贾华彬的父亲贾国安是这条小巷的巷长,喜欢栽花种草,屋里屋外收拾得整洁停当。堂屋的水泥地铺好30多年了,到现在依然黑亮光洁,长椅上钉的竹条像玉石一样温润,大方桌上晾着刚蒸好的手工馒头,准备让儿子带回太和县城的家。

  八块石碑话沧桑

  在距离桑营集贸市场西南约5公里的天齐村,有一座供奉东岳天齐大帝黄飞虎的“玄天真武祖师庙”,始建于隋唐时期,因靠近刘姓村庄,又名“刘天齐庙”。从院内保存的石碑看,清末民初鹿邑、亳州、太和等地的读书人曾为刘天齐庙撰文。

  “刘天齐庙东边就是从商丘到信阳的归信公路,解放后改为老105国道。”今年78岁的朱存铎是天齐小学的退休教师,多年来爱好收集整理当地文史资料,刘天齐庙原来有50多块碑刻散落在周边村庄,1958年建设倪邱黑茨河大桥用了一部分,后来烧石灰又毁坏一部分,存世的8块石碑现在都收集起来,供游客参观。

  据朱存铎回忆,解放前的刘天齐庙有“一进庙院,抬头观看,东西廊坊,三间大殿”的说法,后面还有两层土楼。解放后,这里成为天齐小学所在地,现在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瓦房校舍,教室前后油漆的黑板至今保存完好。

  “以前,庙里有铸铁神像,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拉了几车走。”朱存铎说,2000年以后,教育部门撤销了天齐小学教学点,当地群众恢复了刘天齐庙,每年三月二十八是黄飞虎的生日,方圆十里的群众都要来赶庙会、买农具,热闹得很。